https://youtu.be/mfrNgsQHUoM?si=cIO1Feti1o9ij2DR
0:00
第一個「心在我們身內」佛問「唯心與目,今何所在」,我們現在來領悟我們的心在哪裡,很奧妙喔!
因為我們都認為,凡塵所有的人也都認為心是在身內,這個是第一個最重要的,而且大家都共識,認為心就在我們的身內 因為佛有講「心有靈知的作用」,靈知=靈敏知覺,凡心所在之處(你的心在哪裡),你一定對那個地方的一切都能分明了知(就是能夠了了分明,你的心在哪裡,那個地方你都很了解) 所以佛就講,你既然講我們的心是在身體裡面,那一定可以看到五臟六腑、一定可以看到指甲跟頭髮在生長。 各位前賢,我們可以看到嗎?(看不到)。所以佛就講,既然看不到,那心的靈知作用就消失了,就不是了。 這個就是否定「心不在我們身內」。那底下的六個地方,是被迫,然後把能夠想到的全部講出來。 第二個「心在身外」佛就講既然心在身外,身心就已經不相干,「心有所知,身不能覺,身有所覺,心不能知」,身心都分開。 佛就把手拿給阿難看:「阿難看到我的手嗎?」阿難說有。因為我們看到手是眼根,眼根屬於身(是屬於身體方面),那麼心分別嗎? 阿難說分別。佛就講:既然你眼睛看到,屬於身;心能夠分別屬於心,那身心相知,心為什麼在外,所以又把「外」摒除掉。 第三個「潛伏根裏」阿難又被迫說「在眼根(潛伏在眼根裡面)」。阿難最大的問題是第一個「在身內」。底下都是沒辦法了、錯了,然後再想出來的。 佛就說既然是「潛伏在眼根(跟眼根合在一起)」,就像我們戴眼鏡,佛就問,當見山河之時(你看到山河),那看到你的眼鏡嗎?阿難說有看到 佛就問既然是潛伏在眼根,跟眼根合在一起,那麼向外的時候,可以看到山河大地,然後我們的知覺性回來一定可以看到自己的面孔。 就問阿難你可以看到自己的面孔嗎?阿難說看不到。佛就講那你說潛伏在眼根就無有是處,不對。阿難又想這個不對,那個也不對,那到底是甚麼。 所以各位前賢,那個前面的,這個已經要把我們整個真心呈現出來,所以第四個阿難又一直用我們的生滅心在思惟,那到底是在什麼地方,是在哪個地方呢?各位前賢在哪個地方? 無所不在那個還…,我們要了解到,那是等一下我們要透徹了解以後,明心見性了以後才說的,那個中間的過程就是把凡塵所有的物、相,全部都用我們的生滅心去思惟,它到底是在哪裡? 這樣的話就會把我們整個…,我們不是要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嗎?(對),那要把我們整個妄全部認識,是哪裡不正確,到底是哪裡不對,哪裡出問題 所以阿難就用生滅心一直在想,想說我們凡塵所能夠知道的,就說「開眼見明,閉眼見暗」。 佛一聽,開眼見明,跑到外面;閉眼見暗,就跑到裡面。佛就問,你閉眼見暗的時候,到底是跟眼根相對還是不相對? 我們閉眼見暗,「暗」有沒有跟「眼根」相對?哇!我們也不知道,跟眼根相對啦!你如果眼睛沒看到的話,你怎麼知道暗,有沒有相對?(有) 就是有跟眼根相對。佛又講「開眼見明,名為見外,閉眼見暗,名為見內,無有是處」不對 阿難又想,那麼要講什麼,阿難想到「隨所合」,就是「看到什麼就知道什麼」,看到樹就是樹,看到房子就是房子,隨所合則心則隨在。 佛就講「隨所合」,你就是認為我們的妄心有體,那假如妄心都無體,就變成十九界因七塵合,那只有三六一十八,六根六塵六識,沒有十九啊! 那也只有六塵沒有七啊!所以佛就講你那個隨所合無有是處。阿難想一想又說「在中間」。 佛就講「中」一定有一個地方所在,你把它標出來哪一個是中,我們把它標示中,從東看它不是中,變成西了;從南看變成北了,中就便無定位。 然後我們剛剛看的那個就是最後一個,就是第七個,俱無所在就是我的心。 我們看經文,佛沒有講,可是那意思已經整個呈現,所以後學把那個最重要的,我們要認知的,把它呈現出來。 因為生活之中,我們所用的都是根塵相對,根就是六根,我們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塵就是六塵,六塵就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根塵相對產生六識 我們把六識當成心,因為塵相會一直變化,所以我們的心也會跟著一直變化,所以叫做生滅心,也叫做識心,識心是生滅 這一段要聽得清楚喔,因為關係到我們領悟以後進入真理世界,所以這個是屬於生滅心,心滅心是佛性的功能作用,我們不要去除它,只要知道它是功能作用。 剛才有講,功能作用只有一次,吃花生有花生味,花生吃完了就沒有了,它又回到本體來。功能作用就是這樣,它呈現的就只有一次 我們看到萬相,看到一個相,你轉個頭,形相就不一樣了,剛才的相已經消失了,所以也只有一次啦!那你轉了以後,它又回到佛性本體回來。所以我們就了解這是屬於生滅的,生滅心。 我們要瞭解「唯心與目,今何所在」,心跟我們的覺知性到底在哪裡。我們就回來第一個「在身內」,不是在身內啊! 我們從真理來分析,身體是水火風土四大,外面的物質集合借我們用,水火風土它沒有知覺性,是無知之物(不知道),可是我們現在的身體知不知道?(知道), 都了了分明。 所以在這個地方,佛已經把那個真心講出來了,在哪裡?就是把那個覺知整個抽出來,剩下身體的水火風土。我們想想看,我們一口氣不來,水火風土到哪裡去? 歸還給天地了,我們那個知覺性是不是還在?(是),因為祂(知覺性)沒有形相,不會死,祂也沒有生也不會死,可是就了了分明 所以我們都會講不在內,不在外也不在中間,俱無所在,我們也會講「盡虛空遍法界」。所以我們就從我們的身體,我們最親切的地方著手 我們的身體有四大假合,水火風土借我們用。然後有不生不滅的佛性一樣在我們身上,所以祂的答案不即不離,不即就是不住(不住在身上),不離,也一樣從身上發揮知覺性。 就是我們把身體的整個構造,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,我們現在把水火風土整個能夠分析得出來,它是沒有知覺性;那我們現在的身體有知覺性,知覺性就是佛性。 我們的佛性不生不滅,現在跟生滅的身體和合,我們修就是要把生滅的認識得透徹,然後能夠住在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上面 這樣了解嗎?(了解),有一點點啦!可能沒有那麼快,假如一聽就能完全了解,那根基太好了。 所以要了解,原來盡虛空遍法界不是騙人的,因為知覺性,我們看到甚麼知道甚麼,全部都是佛性本體,是很寬廣的。你為什麼知道,靈知啦 那為什麼有靈知,佛性本體啦!不是身體知道,是佛性知道。這樣對佛性認識了嗎?(認識)。 所以領悟就是要從這個地方,身體是天地的物質,水火風土,假的,要還給天地,一口氣不來就馬上還,可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都不用還,為什麼?沒有形相,可是了了分明,確實存在 我們就是要這個確實存在了了分明的這個知覺性,我們能夠守住祂,這個叫做棄生滅守真常,常光就現前,這樣有印象了嗎?(有),不一樣了。 所以研究一定要從這個地方下手,我們的佛性盡虛空遍法界,不生不滅如如不動,我們一再講,有玩過相機的人都知道,照相的時候,按快門的一剎那絕對不能晃動,晃動的話,洗出來的相片模糊不清。 我們佛性在身上,假如說祂是在玄關,我們玄關不是一直在動嗎?假如是的話,我們看的形相一樣模糊不清,可是我們頭動,形相都很清晰,為什麼? 就是因為佛性如如不動。然後我們到哪個地方去,都不用帶佛性去,像後學從基隆下來,也不用把佛性帶下來,在這邊就有了,有沒有?(有),而且都圓滿不缺,有沒有欠缺?(沒有) 所以我們就知道原來動的是身體,不動的是佛性,不管你到哪個地方,縱然到美國到中國大陸,一樣佛性都在,所以很奧妙。 我們就是住在身體,住在身體的話,身體有變化,而且變化很大,身體的快樂、身體的痛苦,對我們來說,比佛性都還重要,我們都看得很重,那叫本末倒置 該注重的我們都沒有,不該注重的我們很注重,很注重的,我們一直把它調養,一直補一直補,會死嗎?(會) 它是很忘恩負義,都沒想到我們一直照顧一直照顧它,結果它一口氣不來了就是不來,是不是這樣?(是),那還要不要再一直照顧它?(要) 正確,不照顧它了,就沒辦法修道,就是要啊!要它能夠正常的吃飯、睡覺,然後我們才能夠修、才能夠成。 所以就是要抓對方向,不要被中間的一些樹枝、樹葉把我們絆倒了,不需要注意的我們都很注意,而需要努力的我們都卻把它放一邊。 我們要知道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很親切的,就顯現在眼前。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,身體沒有知覺性,那為什麼有?就是佛性。 所以佛在問「唯心與目,今何所在」,知道在哪裡嗎?就是那個知覺性,祂俱無所在。 金剛經有講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「無所住」就是我們不能落入形相,不要住在形相,都沒有住在形相。那沒有住在形相,我們能夠做到了,就進入空。 空的時候,假如沒有「而生其心」,就會變頑空。「而生其心」,在空中能夠生心就是「有」,「有」就是佛性本體。 道德經講,「常有跟常無」兩個合起來就是不生不滅的本體。要了解我們的佛性就是「常有跟常無」合在一起。「有」,但看不見。「無」,可是了了分明。可以了解嗎?(可以)。 明心的部分,「生滅的」我們日常都在用,應對進退都用生滅心;起心動念也是生滅心,可是要知道「它是用一次就好」,在凡塵不是有用了就丟了嗎? 那個就告訴我們,生滅心就是要用一次,你丟了,它就回到本體回來,你不丟就把它當成本體了。 佛性不住在我們身體裡面,因為祂的靈知作用,不知道五臟六腑、沒有看到指甲生長、沒看到頭髮生長,但是指甲、頭髮確實有在生長,那我們為什麼都不知? 就表示我們的心不在那邊(不在身體裡面),就在靈知作用。我們的靈知作用是不是已經可以拓展到整個虛空?(對),懷疑啊? 就是要相信我們那個知覺性非常寬廣。所有凡塵的萬相萬事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,寬不寬廣?(寬廣)。 那我們就不必在這些萬相萬事產生分別,因為它全部都是我們真心所呈現,沒有心哪知道相,知道相是不是都是心?(是),所以心跟相是合在一起。 之前我們有講:「心境一如,不犯思惟,但不馳散,積之歲月,而不心開,未之有也」。心境一如:我們心跟外面的環境(就是現相)是一體的 當我們能夠進入到一體,要不要分別?不用分別,一體了不用分別,也不會產生喜歡跟討厭。沒有喜歡討厭就不會取捨,不會取捨就不造業,不造業就不受苦,解脫了沒?(解脫了),就解脫了。 可是我們分別心強不強?(強),為什麼很強呢?就是從我相(住在我相),把身體的我當成真的,住在這個身體,要給身體利益,而我們六道輪迴太久,既得利益已經蠻固定 現在要把既得利益全部都去掉就是不容易,所以修道之難就難在要跟自己做對,毛病都出在自己本身身上,只要我們把不正確的觀念全部去掉,就恢復本位 本位就是佛、就是菩薩,就是摩訶薩,都是菩薩中的大菩薩。我們為什麼不願意呢?願不願意啊?(願意)。所以就是要認識,我們認識真理就可以回到本位,我們都是佛 我們可以跟南極老仙翁一起站在高高的地方來看大地的渾沌,也就是第八次元會,我們一次也沒看到,現在記得要看,站在南極老仙翁身邊來看第八次大地渾沌 也就是第八個元會,我們了解南極老仙翁還沒得道之前就沒有元會嗎?(有),那我們往後有沒有元會啊?(有)。所以它綿延不絕,沒有一個開始也沒有一個結束 都一直這樣延續著,滄海桑田一直變化,我們現在所住的地球,不知道下個元會是住在哪個地球,不一定是一樣的。所以有無量的佛世界,我們為什麼都不去? 所有的佛世界,我們成就了都可以去,可以去所有的佛世界度化眾生。 娑婆世界的眾生就是因為善惡都分明,善的很善,惡的很惡,所以佛菩薩祂們都到娑婆世界來示現,就是在這邊行功立德會比較快。 假如我們到北瞿盧洲,北瞿盧洲跟長壽天的壽命平均一千歲,我們想想一千歲是多少?是我們人生的幾倍?為什麼有辦法生存的那麼久? 就是有它的條件,因為大家都行善,那個善能夠使地生長的萬物都是養生。因為我們凡塵有一半是惡,所以地上生長出來的,有一半是養生,有一半是害生,剛好養生也害生,一半一半 所以我們壽命只有一百歲,要活到一百歲也是有條件。想想看還活到一千歲,女孩子幾歲結婚?五百歲,那現在的女孩子都不用結婚了,還沒到五百歲就死了。 所以整個凡塵的善跟惡很鮮明。假如我們又一直經過到申會的時候,人要滅了,那個時候人的壽命只有十歲,那女孩子甚麼時候要結婚?如果不趕快結婚十歲就死了,也就來不及結婚就死了 所以要了解這個外在的環境,是隨著眾生造的業而決定,眾生都是行善,壽命就很長;眾生造業,惡很多,壽命就很短,因為地生長的萬物,隨著我們眾生的善惡變化。 假如我們的善一直都很多,那呈現的七寶寶物就會很多。假如我們都是做惡,這些七寶都沉入地下、沈入到海底,不見了,我們眾生見不到,因為都是惡,善的話就都浮上來。 所以我們共業非常重要,眾生的共業:「大家都認為這樣是對,去做」、「大家認為這樣錯,不做」,那個共業就是很重要,會影響到整個人類的生存。 現在我們從大的來看,子會開天午會關,午會過去了,現在走到未會。子會開天丑會闢地,寅會降人。丑會闢地的時候,現在又進入地要混沌 所以往後的一萬零八百年,地一直下沉,不是說五十年後,那個現在淹水的國家(泰國)整個在海底面下,都被海水淹沒了,已經沒有陸地了 而整個東南亞也一樣,一直海水上升,陸地下沉,這個是大的方向。所以要了解以為是減碳不減碳造成,其實那是一個定數,就是會這個樣子。 我們在六道輪迴裡面很少去研究這一些道理,這是在那本小徒兒怨師尊裡面,有一篇老母十三嘆,裡面的一嘆老母就講出來,說子會開天午會關(天已經關了),接著地就混沌 接著人就滅,人滅以後,混沌進入下一個元會,那下一個元會出來以後,又是子會開天丑會闢地,到寅會時人又降生 在皇母訓子十誡裡面說,我們在洗澡時,老母把我們的仙衣仙鞋收回去,把我們趕到凡塵來。其實那個是說得好聽,是我們起心動念才降入凡塵。 而且現在不是有很多人求了道但沒有修,那就是種子不滅,下一個元會,比較清醒的都不願意到娑婆世界來、不願意到凡塵來,不要現相,不要,太苦了 苦不苦?(苦),凡塵都太苦了,只要一落入現相都是苦,所以都不願意到凡塵來。 那有求但沒有修,他就沒有主宰的力道(他自己沒辦法主張),業力就把他推,你不得不來。就像我們現在業力把我們推到凡塵就不得不來。為什麼要來這麼苦 就是被業力推來的,我們都不知道,就這麼生出來的,有原因的,會生到凡塵來有原因的,然後當我們一落入凡塵是不是都不一樣了,有的人就被呵護長大,有的就在地上爬,捉雞屎在吃 為什麼差別那麼大,就是在凡塵的所作所為。我們一直都在利益眾生行善,那出生的時候,人家都呵護,一直保護你長大,好命。 有一些人的父母就很忙,生下來以後,你自己就自立自強,就讓他放牛吃草,落入凡塵都有其因果。 老師那一首「謝謝你」就有感悟生命因果牽繫,也是心念的累積。活佛老師那一首「謝謝你」裡面,可以說是洩漏天機,祂把整個都講出來,只是我們沒有體會而已。 有體會就可以了解為什麼那麼多人看韓劇,因為它內容就是分離相聚相交替,這幾個字我們就為它笑為它哭,笨或聰明?(笨),我們都看的入迷。 「謝謝你」最後那兩句能夠愛人是福氣,學會了圓滿生命裡面的緣起緣滅,緣滅=散戲了,我們跟家人有沒有散戲的時候(有),有沒有結緣的時候(有) 所以那個緣滅緣起就是我們在凡塵所有的遭遇,老師都把它點出來,所以有了道讓我們永遠不孤寂,有沒有(有) 就是要研究,就是這麼殊勝,這麼好的,不研究太可惜了,所以要從性理心法進入,這樣聽懂了嗎(懂)。 所以「唯心與目今何所在」,知道它在哪裡嗎?都還不肯定,還把它住在身體裡面,住在身體比較習慣,都已經這麼久了,現在要把它趕出去,讓它無家可歸。 所以要了解我們把它趕出去,不住在身上就變成整個虛空都是家,真的是好大的一個家。所以我們現在努力的方向 就是把靈知的真心能夠啟發,能夠守住祂,那個就是棄生滅守真常,常光現前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所發揮的光芒。那個就會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所以成道成佛都不用懷疑,我們一研究性理心法,各位有沒有這個信心?(有),原來要成道成佛就是這個──盡虛空遍法界,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我們都能夠在日常生活之中,都能夠體會,能夠呈現,就已經努力在修道。 後學上禮拜在高鐵上看美國彌勒寶堂出的訓文,老師一直在強調一定要研究性理心法,可以讓我們超生了死,然後可以成道可以成佛。 我們從前面這一段,佛問阿難「唯心與目今何所在」,那是要啟發我們對真心的認識,真心就是即心即佛,那個心就是佛,所以成佛一定沒有問題。 所以前面才講「十方如來,同一道出離生死,皆以直心,心言直故,如是乃至終始地位,中間永無諸委曲相」 十方如來都相同的道脫離生死,脫離六道輪迴,皆以直心,直心就是正念真如,正念就是沒有念,我們有念叫做邪念,已經不正確了,不對了 所以正念真如叫直心。直心也就是我們的真心,也就是即心即佛,所以只要肯用我們的直心就可以成道。 我們剛講的抽離水火風土,已經不跟水火風土混在一起的那個知覺性,就是我們佛性本體,那個也就是真心,也就是直心,同一道出離生死就要用這個直心,用這個真心出離生死。 心言直故,心也直,講出來的話也直。各位前賢,我們日常講出來的話直不直?(不直)),不直在哪邊? 都有自私自利的企圖在裡面,對不對?那心都沒有直,講出來的話也沒有直,我們在應對進退都是應付應付的,所以離修道就還有一段距離。 我們心直言直,如是乃至終始地位,終就是結果,那已經成道成佛。始就是開始,我們開始修道,如是乃至終始中間(過程的中間),永無(永遠都沒有)委曲相(委婉曲折)。 我們現在看電視劇都委婉曲折,我們才喜歡看。如果沒有委婉曲折就不喜歡看。所以社會教導我們就已經不正,教我們就要委婉曲折 那要修成道就不能委婉曲折,就是要直心,就是要真心。那我們剛開始當然會有點吃虧,沒關係啊!吃虧就是占便宜,一勞永逸,吃一點虧,成道了,成佛了,不是很好嗎? 所以吃一點虧沒關係,真心一定吃虧,因為現在的凡人自私自利的心都很濃厚,我們要知道,準備讓人家騙,會不會?都不願啊!準備讓人騙又很高興,絕對成佛,絕對成就的。 我們就是不甘願,不甘願是不是假的,那讓人騙是不是很歡喜?高興不起來。了業障的最好方法,甘願被人騙,明知道你在騙,我也高興被你騙 就不會起衝突,高不高興(高興)。所以我們這個觀念要改變還真不容易。 我們要了解凡塵都是虛幻不實在,只要落入現相,縱然我們很會賺錢,賺到整個世界,一口氣不來了,都是要送人了,那幹嘛去爭呢? 所以就記得以後不跟人爭了,都會讓人。修道就是跟自己作對,很多事情自己能夠放下身段、自己能夠放得下了,就海闊天空,真的就無憂無慮。 所以四祖就對法融禪師講:「百千法門同歸方寸,河沙妙德總在心源,一切戒門定門慧門,神通變化,悉自俱足,盡在汝心,一切煩惱業障,本來空寂 一切因果皆如夢幻,無三界可出,無菩提可求,人與非人,性相平等,大道虛曠,絕思絕慮,如是之法,汝今已得,更無缺少,與佛無殊,更無別法(沒有別的方法,就只有這個方法) 汝但任心自在,莫起觀行,亦莫澄心,莫懷愁緒,不作諸善,不作諸惡,行住坐臥,觸目隨緣,皆是佛之妙用,快樂無憂,故名為佛」。 法融禪師的偈語:「恰恰用心時,恰恰無心用,無心恰恰用,當用恰恰無」,我們剛好要用心的時候,沒有心可以用,無心可用的心就是直心,就是真心 所有的生滅心都沒有了,所以無心,我們要真的無心,生滅都不要了,無心 法融禪師講的偈語:「恰恰用心時,恰恰無心用,無心的時候,剛好給我們用,都是用直心都是用真心,當我們用心的時候,恰恰都沒有生滅心,這樣整個意思都呈現出來了。 法融禪師講的就是要我們不要用生滅心,要用直心,要用真心,我們只要進入真理世界是寬廣無比,非常寬廣,凡塵所有一切萬相虛幻不實,都假的,不要住在凡塵的萬相。 佛問阿難唯心與目今何所在,然後這七個地方,就是把凡塵所有的萬相萬事,不管是有還是無,全部包含在裡面 那我們把這個七個地方所在,全部都破除掉,不住在這個七個地方所在,我們妄就盡,所以萬緣放下就是放下這七個地方所在,知道嗎?是有內容的喔! 你說萬緣放下,放下什麼?放下這個啦!放下「心在身內、心在身外、心潛伏眼根、心見明暗、心隨有、心在中間、心無著」,全部去掉,妄盡了真就顯,那個真顯就是直心,就是真心,就是即心即佛。 司空山本淨禪師對來問道者說:「你要問道還是問佛」,他說:「佛跟道不一樣嗎」。本淨禪師就說:「你要問佛的話,即心即佛。要問道的話,無心是道」 我們就可以一個一個都連貫,意思都呈現。在講的時候,有時候先講一些綱要,內容往後再慢慢解說,解說的時候因為薰習的時間久了,了了分明就呈現。有沒有這個感覺?(有)。 我們剛開始沒有講那麼詳細,可是現在愈來就愈詳細,就愈了解。 所以萬緣放下就是放下凡塵的萬事萬物,不管是有、不管是無,全部放下就妄盡真顯,所以「一念不生」是真顯,那個真顯的真就是佛的本體,我們就是要追求這個,追求這個才是正確的方向。 不然我們中間有很多不該努力的卻很努力,甚至跟人家吵得很厲害,點滴在心頭知道就好,就不要講。往後我們就是朝心性的方向來努力,努力的把心整個呈現 要記得「心有靈知的作用,心所在之處,一切均能分明了知」。 這樣會嗎?心有靈知(靈敏知覺,靈知的作用),凡心所在(你的心在哪裡),你一切均能分明了知(心在哪裡都清清楚楚)。 我們十世古今不離當下,十世古今就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各有三世就九世,加現前一念就十世,十世的古跟今是不是顯現在我們眼前 我們不要起三心就沒有四相,沒有三心四相,三世攝受我們不住,我們就不進入六道輪迴。過去世攝受不住我們,現在世攝受我們不住,未來世也攝受不住我們,都沒了 我們就脫離六道輪迴,了解嗎?(了解),有沒有一點困難,好像不只一點,是很困難,不過不是不能做到,而是看我們有沒有心,有心一定可以達到。 我們都知道密勒日巴修那個苦,為什麼要修那麼苦,就是因為祂害死人,要用那個苦來磨練,把那個業障全部都磨掉,所以他就是一直能撐過那一種很苦的生活 他的師父馬爾巴故意要他去山上蓋房子,揹著石頭上去,等他蓋好了,馬爾巴說「我說錯地點,是在這邊山頭,不是那裡,你把它拆下來再蓋到另一座山上」,然後密勒日巴又把石頭拆下來再蓋到另外一座山 那有師兄弟幫他,馬爾巴說這一個石頭不是你搬的,是誰搬的?他說師兄幫我搬的,喔!不可以要你自己搬,就是那麼苦。中間很多次都想放棄,可是想這一生不能放棄,還是要努力修 到後來沒得吃,就去拔野生的青草來吃,吃到全身發綠,有人見到他說「你是人還是鬼」,密勒日巴說「我是人啦」,那怎麼變得這樣?沒得吃啦! 所以密勒日巴就講「我們凡人在凡塵多活一天就多造一天的罪,入地獄唯恐不深,受罪時間唯恐不長」,很寫實喔,那是老實話。 因為多生活一天就多吃一些生靈,就多造罪一天,這樣活得愈久罪就愈重,所以要早點死。我們可以不用那樣,我們可以不吃那些生靈的東西,不跟牠結惡緣。 我沒有吃你,你不能來像我討債啊!像南部有養家禽,而自己養的要殺的時候,就去秤看有多重,那你自己養的,捉來殺掉就好了,為何還要秤重! 那就是明白的跟牠說,我吃你的時候是幾斤幾兩,以後你要討回去不能超過。 然後殺的時候會說:「做雞做鳥無了時,一刀送你去出世,讓你去做好人家的兒女」,還為自己找了很多藉口。我們哪有那麼大的能耐、那麼大的功德,可以使牠超生。 所以那些被殺的就講「你有德超我生,你無德還我命」,那我們有沒有德?(沒有),都沒有啊?對自己那麼沒信心 自己要「有」,因為我平等了,內心之中平等了,德就呈現了。六祖說「見性是功,平等是德」,你都平等了,沒有分別心了,德就呈現了 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要培養,盡量把分別心淡泊、降低,然後利益眾生,只要一段時間,一樣會習慣,若是習慣了沒有做就怪怪的,做好、做壞也都會養成習慣,喜歡好還是壞?往好的方向 一生很短暫,一轉眼就過了,所以不知道哪一天把命要交回了。後學就在想,那一陣子我們休息50天,看到後學連站都站不穩了,你就想來扶我一下,那個時候一口氣不來就沒了,不見了 很脆弱的,不能仗勢著想:「我現在很強壯,等老了再來修」,來不及喔,棺材是裝死的,不是裝老的 有的年輕的很快就不見了,去哪裡了?所以我們凡人在凡塵要把握,把握在生的每一天,就要趕快及時修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