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求道都會覺得說,都已經是得到最上乘了、最殊勝了,可是假如說我們求道的時候就已經得到最疏勝了,我們今天整個道場、整個一貫道給社會的觀感不是現在這樣,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去了解,我們得到的性理真傳沒有了解,沒有了解做不出來,沒有做人家不會看重;假如你真的一求道了、一點道了,性理心法都了解,那你今天做出來的,整個社會的觀感絕對是不一樣,那我們今天為什麼會流落到人家聽到:啊!一貫道,從鼻孔出來的氣,你看我們真的是污辱到我們活佛老師,讓我們老師非常沒有面子,就是我們沒有把道好好發揮,真的差得很遠,不要說別的,光心就分不清楚,妄心跟真心就分不出來,我們都拿妄心在修道,都很認真用妄心在修道,怎麼會修得成,修不成道啦!
所以我們一定要研究,你研究才了解妄心成不了佛的,要成佛一定要真心,真心不會變化、沒有形相,要自己領悟,是很容易的,只要我們能夠做萬緣放下,你萬緣放下了,那個萬緣就是全部都「妄」,妄你放下,真才會出來,可是我們妄都放不下,我們都不肯放,所以我們的「真」就出不來,那你沒有真,修道都沒有進入軌道,那個修道都是口頭上的修,你真正的要修道,要進入佛性,進入佛性以後,那個修是無言(沒有語言的),『無言之法』最高的,可是我們現在差的很遠,光一個「識心」跟「真心」就沒辦法分辨,那你這樣怎麼修?你拿什麼心來修?都已經錯了都不知道錯。
所以我們要先了解,不是說識心不要啦,要,我們生活要用,那個是佛性的『功能作用』,功能作用成不了佛,一定要本體,所以我們一定要找到我們的『佛性本體』,不很困難,你萬緣放下的時候,沒有妄,這個時候我們有一個很靈敏的『知覺性』,因為你放了什麼都沒了,什麼都沒的時候,你可以仔細來觀察,是不是真的什麼都沒有,妄都沒有的時候,我們那個真(就是靈敏的知覺性)就呈現,後學把這個叫做『佛性的輪廓』,你要先認識祂,你不認識祂,以後的修道,以後你聽什麼你都不進入修道軌道,你要先了解這個,先知道我們佛性本體的狀態,你已經了解了、深入了,你對修道就很有把握,一定可以成佛,時間早晚。
那假如我們用識心來修,你修了千生萬世都不會成,這個後學都一再講,可是我們都不重視識心跟真心,都認為我在修的心就是了,不知道那個心是不可以,無常變化、生滅的,我們用生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佛的果位,怎麼會成?絕對不成!所以一定要找到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本體,你找到這個本體你就可以成,有信心可以成,絕對成,那我們一定要找到。
後學都講,不是很困難,很容易啊,我們最初淺的,就是身體是四大假合水火風土,眾緣聚會借我們用,是假的,那我們為什麼會講話、會動?那個指揮的,那個就是佛性本體,你看多容易,可是這個一發揮出來了,就變成作用(變成佛性的功能作用),因為用了就沒了,那我們要『攝用又歸體』,你體已經去摸到了,你可以攝用歸體回到本體回來,那個用了,過了就過了,不會記在腦海,可是我們現在用識心、用生滅心,你都記在腦海記得牢牢的,這樣的話我們煩惱多又不成道,所以一定要找到根源,是絕對可以成的,不困難,不是說後學在拐騙啦,都說後學在騙人,不是啦,實在很簡單,只是我們沒有接近,當你都已經接近了,你都跟祂在一起了,所以為什麼會修到後來『全相皆性』(所有的相都是佛性),可是我們開始為什麼一直強調:「相是假的,要破相,不要住相」,各位要了解喔,你先要「破相」然後「全相皆性」那個階段差別是很大喔!因為有相(有形相)背後支撐的就是佛性,沒有佛性那個形相不會存在,所以以這個角度來看,當我們修到很熟悉的時候,我們不住相了,那個時候所有的相都是佛性,這樣我們才能通過修道的軌道,不然我們還沒破相,就所有形相都是佛性的話,你看我們怎麼修,所有相你都把它當成真的,怎麼修?沒辦法修啊,為什麼?變化無常!你還住在舊的形相,新的已經變化了,你還住在舊的。所以我們要知道,我們對相我們不排斥,不是滅相明空,是『即相明空』,即相了解就是性,這樣才會成啦!
所以一定要研究,這個不是光說,一定要研究透徹知道,「我得到的都是最高的道」,沒錯,可是你沒有發揮啊,假如發揮的話,你看我們從佛性發揮出來,都是利益大眾,怎麼會被人家講話、人家指指點點,為什麼?就是我們做的不合理,我們做的不合一些常態,人家才講話,那毛病出在哪裡?出在我們:「重聖輕凡」,我們都把重聖就是佛堂,輕凡就是家裡;我都到佛堂來了,你要把佛堂吃倒嘛。所以要了解到,我們家裡的人,佛性就是聖,現象就是凡,我們重視聖(重聖),就是重視佛性,家裡的人一樣也要渡上來啊,那怎麼社會會講話,現在最大的問題就出在這裡,我們都放著家裡不管,然後都跑到佛堂來,佛堂的事情重要。
後學都講,你整天在佛堂做事不會成佛,心性不明,不明心見性怎麼成佛?以往修證成佛的都是從心性修成的,沒有從事相(事情跟形相),事情跟形相修不成,你做到滿頭包都不會成。所以要了解心性要明,要明心見性,知道我現在用什麼心:「是生滅的識心、是真心」,你要知道,最起碼心明了,你因果不昧(不會迷昧因果),然後因為你心明了,能夠見到真心,真心就是佛性,見性一定成佛,所以「心明因果不昧,見性成佛無疑」,這個修證者一再的跟我們講,確實也就是這樣,那我們都能夠了解,是不是就很簡單了,就很初淺不深啊。我們是自找麻煩啦,我們找了很多麻煩,找了很多不該有的,我們都把它找來了,然後我們很苦很苦,從哪裡來?所以要了解到,這個苦都是主觀的認定,沒有客觀的標準,你覺得很苦,你縱然很有錢,很有地位一樣苦,你假如已經心樂,像顏回一樣,居陋巷簞食瓢飲,人沒有辦法生活的環境,回也不改其樂,他那麼快樂是裝給我們看的嘛?不是喔,是真的從心理面發揮出來,他怎麼能夠快樂呢?就是他找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,所以他安住(把心安住在佛性本體上面),不動了,叫做『無生法忍』,那他說死,早死晚死都會死,已經找到這個最重要。
所以我們可以從記載明瞭顏回重視什麼,「得一善,拳拳服膺,終身弗失」,這樣而已。那我們呢,「喔,有得到很寶貴的,我們重視祂嘛」,去賺錢、吃飽、睡到很熟了起來,有空再來修道,是兼職的,沒有說全心投入,我們全心投入怎麼會不成佛呢!絕對成的,一定要從理全部透徹,所以了即業障本來空,你了了就是真理都透徹知道,沒有業障啦,真理裡面哪有業障;你不了,未了的時候還須還宿債,你欠多少就要還多少。
各位前賢我們還不完,為什麼?六道輪迴太久了,我們一輩子所欠,你看就要幾輩子來還債,還不完啦。所以現在教我們『頓教法門』,讓你有辦法從凡夫直接修到佛,不用讓你一階一階來慢慢爬,你現在爬來不及,你還沒爬到一階層,你這輩子已經過去了,再來呢?再來就又迷糊了,哪有辦法這麼好的修道環境,沒有了,已經沒了,有這麼好的修道環境怎麼不把握呢?又不很困難,只要萬緣放下,日常生活之中請佛性當家,不要讓六根當家,六根都要害我們去六道輪迴,六根喜歡看、喜歡聽、喜歡聞、喜歡吃、喜歡摸、喜歡身體享受、喜歡意念胡思亂想,哪一個是好事,都是要帶我們去六道輪迴,那我們怎麼那麼乖都聽六根的話,佛性對我們講這個都不會造業的,那我們怎麼都不去做、都不聽佛性的指揮。所以為什麼要研究,就是在這裡啦,研究請佛性出來作主,請佛性帶我們的生活、我們的視聽言動,所有日常生活都佛性在指揮,哪有業?沒有業就不用受苦啊,解脫了。
不然我們日常一直做,起心動念這麼多,什麼時候可以解脫,大概太陽從西邊出來啦,不可能!所以要痛下決心,我一定要成佛,這樣會嘛!困不困難?所以都在我們的心,我們只要心很堅定,很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,後學都一直講,一定要把祂找出來,你找出來然後還要一直培養祂,讓祂能夠茁壯長大,這樣一來,你就都不會受到外面的引誘變化;那你若對這個(佛性)都還沒有,還在搖搖擺擺,那就危險,就不一定了。
我們要了解,得到的確實性理真傳,很寶貴,可是我們就缺少研究。我們活佛老師都講,我們現在這樣一直辦,是跟眾生結這個善緣,因為這個天時走的快到整個人都要滅,所以先給你點一下,讓你種子不滅,那我們為什麼不利用這個機會修證成佛呢!這麼好的機會,所以活佛老師都一直說後學洩漏天機,洩漏天機,一直要把後學的命收回去,後學說慢一點,慢一點,後學都還沒把大家教會,等到後學都教會了,再收回去。你看好幾次,真的命都快沒了,差一口氣而已,一口氣斷了就沒了,還有後學愿力很大:「你按照後學講的去做,你若沒成道,後學再來陪你修,絕對成的。」那為什麼後學要發這個愿?後學說:「後學了解常樂我淨」。常,永遠都不變的,也是佛性不生不滅的本體,祂就是常,那你找到這常的佛性本體,你就快樂,沒有苦,然後這個就是我,我就是佛、就是如來,我清淨的,常樂我淨。那常樂我淨還怕在凡塵受什麼苦,那個苦以我們修證者的眼光來看,都不值得去講,哪有什麼苦?只有一直唉唉叫,唉假的,真的苦叫不出來,你若去三惡道、無間地獄,那個苦你能夠講的出來嗎,後學有看大藏經,佛有說地獄裡面的苦是什麼樣的情形,都有講出來,只是我們若講出來,就好像在恐嚇人家,「恐嚇人家說這麼艱苦,你為什麼還要在凡塵受苦拖磨」,所以就都不要講,就好話一直講,你就要修會成佛喔,現在聽一聽卻說,會嘛?會,絕對會。
我們七法財在我們佛性裡面,第一個先要「聞」,你要聽到,你聽到這麼殊勝的上乘佛法很困難,你看外面在講,都講四念住(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),你看怎麼成佛,後學說四念住不是這樣,『觀身性相猶如虛空』:你的身,不管是形相、佛性,都跟虛空一樣,你看就已經成就了;『觀受不在內外、不住中間』:沒有;『觀心但有名字,名字性離』;『觀法不得善法,不得不善法』,你看這個四念住就已經是讓我們成佛了,那你若在那觀身不淨、觀身不淨,你再怎麼久還在觀身不淨,要怎麼成佛,成不了佛,佛哪有在觀身不淨,佛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都很殊勝的,怎麼會不淨,那個是在叫我們眾生不要貪戀凡塵,起頭的時候做的,後來都不是這樣,所以一定要研究,你不研究就不知道啊,我們在生活就已經時常說你知道嘛?知道,知道什麼道?不知道,要認真喔,都認假,所以我們都在生活之中點,點不醒啦!再怎麼點,都在睡覺,都不想要醒,甘願醒了沒有?
所以假如我們開法會重聖輕凡,不要解說聖是佛堂,凡是家庭,我們今天給社會的觀感不會這麼惡劣,人家一聽到一貫道真的都不屑,你看到那個表情你真的就很難過,這麼殊勝的道怎麼會變這樣,我們做的,我們做來的;假如你都把家庭照顧好,修天道由人道做起,人道圓滿,天道才可以到達,你人道都圓滿了,你看社會怎麼有什麼話講,我們自己都做不好啊。後學在老前人、前人身邊,也從來沒聽過重聖就是要重視佛堂,輕凡就是要輕視家裡,從來也講過這個話,都一直講修天道由人道做起,人道要圓滿,你看家庭都圓滿了,修道就快快樂樂,就已經在佛的領域一樣,所以我們自己做的不好,才會惹起人家非議。
九二一大地震我們一貫道是最會煮飯,煮菜,大家都要吃一貫道煮的,最好吃,剩下的都收起來,只有我們一貫道在支撐,菜都一整車載過去,大家都無條件布施提供,米、菜、去煮去炒都是一貫道,可是你看電視報導,我們一貫道派代表去給電視訪問,電視記者連問都不問,不要理你,把你摒除在外,後學看了都很難過,其它所有的都一直吹埲,你看最後收拾的還是我們一貫道,已經都收到光光了,要吃沒得吃,都我們一貫道在煮給大家吃,你看我們那個心地,他們學得到嘛?學不到的,我們要了解,這個是一個小細節,我們都已經能夠做了,所以你看那個時候出錢出力都不會拒絕,很難得的,可是我們在某些方面,真的就缺陷連連。各位前賢,有沒有缺陷?所以我們從心修道,就是從心來修,心要很清淨,也要很寬廣、肚量大、見識廣,你做出來人家才會服。
所以自古以來,以德服人,你都有德建立了,大家都服,不用講話,人家都跟著你,會講沒用啦,只是一個轉捩點而已,你若是聽一聽都不做,也是白白浪費。所以各位就可以回想,你要聽這個道理,你到哪裡去聽啊?你在社會上你就找不到,沒有這一種場合讓你研習。今天要來有後學有用青杞去熬煮來喝,所以很有氣力,不然後學又怕聲音沙啞講不出來。我們要了解,我們真的得到的非常殊勝,你看「謝謝你」、「三寶」,裡面都講的很詳細,你看「永嘉大師證道歌」真的都鉅細靡遺,都說得很詳細,看我們要不要做,看我們要不要成佛,要的話你就努力,都是要求自己的,不是去要求別人,你自己做到你自己高興啊!
我們回來研究楞嚴經,不然我們這一本不知道要講多久。
【問】:……,你在做萬緣放下的時候,如何達到煩惱即菩提,…,(聽不清楚)
劉講師答:所以喔,你這個觀念已經錯誤了,煩惱即菩提跟萬緣放下是兩個方向。因為煩惱是誰生的?誰生煩惱?是我們佛性生的,這個佛性生煩惱出來,那為什麼不生菩提呢?那個能生的就是菩提,所以煩惱即是菩提就是在講這樣,你能生的、你能夠生出來的,那個就是菩提,那個就是覺,覺就是菩提;那你不生覺,你生煩惱來煩惱,不是太聰明了嘛!所以萬緣放下,不能用這個方式,你用這個方式的話,你萬緣放下永遠放不下,你卻被卡住了,你還在煩惱即菩提、煩惱即菩提,怎麼放?有沒有體會?兩個方向,「萬緣放下」什麼都不能想;那你假如要想「煩惱即是菩提」,那要專注想「煩惱即是菩提」,煩惱怎麼來,你去了解煩惱怎麼來,你知道了,你就找菩提。
【問】:比如說你在做萬緣放下,就有很多雜念出來,…(聽不清楚)
劉講師答:所以叫放下,萬緣咧,你雜念出來才一點點緣而已,要不要放?你看,你自己生出來的問題,你自己可以回答。所有在做萬緣放下出來的問題,那個都是緣、那個都是妄,都要放,你全部都放,放到已經全部沒有,你那個靈敏的知覺性佛性本體就出來。那你若說我在做的時候,都有念頭、都有很多念頭來,那你已經被那個念頭束縛了,永遠都做不成,永遠都沒辦法體會不生不滅佛性本體,這樣知道嘛?所以問了以後,大家都會知道,把問題都解開。講煩惱即是菩提,就是在講我們生發煩惱,最可憐就是走入煩惱的內容,你一走進去了,就煩惱不完,可是我們都選擇走進去煩惱內容,不回過來看煩惱從哪裡來,你回過來看的話就是菩提,就煩惱沒了,煩惱它沒有體、沒有性。煩惱不會說:來,現在整個煩惱要給你,你就要接受,會不會這樣?不會阿,煩惱沒有體,也沒有性,都沒有,是我們自己找的。
「貪瞋無自體,觸境自成迷」,貪瞋癡都沒有,全部都沒有,我們自己迷,自己跑進去。認清了沒?對你幫助會很大,往後念頭出來了,欸!不要出煩惱出來,這就是菩提,你看整個都是覺,你整天都在覺之中,就是佛的領域了,好不好!就看我們要不要做「萬緣放下」,一定不管遇到什麼,即使佛來讓你看,一樣放下!你不能:「我都沒看過佛,佛來顯現讓我看」,糟糕了,你又攀緣了,佛來了把它斬掉,消失,這個才叫萬緣放下,那你看你放下,放到什麼都沒有的時候,是不是你自己的佛性本體出來?就已經出來,我們這個佛性本體出來『這個就是佛』,不是很遙遠,不要高推聖境自居卑屈,不用,我們本來就是佛,我們自己不要當佛而已,我們自己說凡塵很好玩,機票買了去國外觀光,不願意放掉,回來就很累,還花很多錢,若是祖先有留一下一些財產還好,若是自己賺錢拿去玩,實在沒有價值,我們若拿那些來幫助窮人,讓他們改善生活,你看世界報導,非洲地區沒得吃,身體全是病;那回過頭來看我們自己,有夠幸福的,可是都不覺得好,「哪有,本來就這樣!」要知道,是我們累世修來的,不是本來就這樣。在台灣大家都很善良,若有災難,大家一呼聲…,你看救火的消防員六個死掉,大家幾百萬一直拿出來幫助他們,我們台灣人真善良啊,所以才會福報這麼大,我們要惜福啊。
【問】:六度波羅蜜跟四攝法,布施都排第一個,能不能重複一遍。
劉講師答:因為布施就是捨,就是你不住相了,你就能夠布施,所以就排在第一個,你能夠布施,你就捨。若你都很多錢,你都照顧的很好,那個叫守財奴。若你捨布施,是不是都可以幫助別人,你若有幫助過別人你就知道,幫助別人的快樂,比被人家幫助的快樂還大,你接受幫助當然也是好,可是你在幫助人家,你有能力可以幫助人家,那種快樂超過受幫助的。我們要了解,為什麼都把布施排在第一個,因為布施就是捨,所以我們能夠捨的話,我們不住相了,那不住相了以後,已經接近我們的佛性本體了,我們若把這一些有形有相的看的很重,那表示我們跟佛性距離很遠;那已經把無形的佛性都重視了,這個時候我們就了解,我們已經接近佛性了,接近佛性了就能夠回歸到本來,本來都是佛啊!
【問】:(…為什麼我們六根,七大,都是本如來藏妙真如性,…聽不清楚,37:55,)
劉講師答:很好,這個能夠讓我們更透徹了解。確實,因為「觀相原妄,觀性乃真」,你看到形相它是妄,就是會變化,會變化的都稱為妄,不會變的就稱為真,我們的性就不會變,所以性是真。所有落入形相一定會變,所以就叫妄。佛為什麼會把所有的相,都融入我們如來藏妙真如性,因為有性必現相(我們有佛性了,佛性會現出萬相),所以了解萬相的顯現是從佛性出來,佛性沒有形相,可是不拒絕諸相發揮。我們一定要知道,所有的形相都不會很久的時間存在,像我們堅固的房子也才一百年,一百年在我們佛性來講只是一刹那,一下子就不見了,所以佛性不拒絕所有形相出來,因為沒多久它全部回歸到佛性回來,整個都回來了,整個形相都不見了,那不見了去哪裡?回去佛性了。
所以要了解,來沒有來的地方所在,去沒有去的地方所在,好像我們來出世,我們來出世從哪裡來?一樣,沒有來的地方;我們死去哪裡?一樣,沒有去的地方;那沒來沒去,就沒代誌(台語)。那我們為什麼有代誌(台語)?就我們自己生的,我們自己不甘願放下;我們若甘願都放下,就都沒事情了,沒來沒去,就沒代誌(台語)。所以修證者講出來的話,就是這樣:「沒有來也沒有去」,有來有去是現象,無來無去是佛性,佛性沒有來去。所以我們能夠了解到佛性本體,就是能夠得到無生法忍,沒有生祂就沒有滅;那我們今天住相就有生就有滅,我們對生又很貪戀,對滅又很哀傷,就兩邊。所以我們了解,我們都是自作自受,我們自己做一些事情,自己來接受,都是這樣,都是多餘的,所以真的你年歲一大了,一定會講:「咱來出生無半項,回去雙手也空空,住在世間若眠夢,死了江山換別人」(台語),就是這樣,年歲大了感嘆深就會想,他就會想來的時候真的什麼也沒帶來,死的時候什麼也帶不走,真的在凡塵就好像一場夢、作夢一樣,你死了以後,你所有的物質、所有的東西都別人的,「很感謝喔!留下這麼多給我,都用不完」,若是兄弟姊妹太多就糟糕了,爭吵你分的多我分的少;都不要給他們,整個都布施給窮人,大家都感謝你;你若留給你的子孫,讓你的子孫在為財產爭吵,你看了會這樣做嘛!你若看到子孫在那邊爭財產,那時候知道我就捐給慈善機構,讓它去幫助別人。所以他再起來的時候,他會改變他的做法。
【問】:佛陀悟自本心而證道的時候,是授記呢還是證悟?
劉講師答:這個就牽涉到很廣。因為我們在一個元會有七佛治世三佛收圓,在七佛治世的時候你只要領悟到你的本來,你就可以回歸到本位不用授記,可是在三佛收圓的時候就要經過授記。因為佛又是示現,祂已經成佛了,早就已經成佛了,所以佛講這個話,五千個比丘集體退席,「說佛亂講,說祂早就成佛,亂講」,所以不聽,五千個喔,不是五個,五千個集體退席,舍利佛說怎麼不留他們,佛說「退亦佳矣」,很好,他們退很好,不會毀謗,不然他們現在若繼續坐下來聽,他們聽了不喜歡就毀謗,毀謗的罪在無間地獄,很重。
那舍利佛問佛說,他們這一世過了再來,他們會不會接受這個觀念?佛說不會,因為他們已經把自己定性。所以我們要了解,菩薩有「定性菩薩」,阿羅漢有「定性阿羅漢」,辟支佛有「定性辟支佛」,外道他們有「定性的外道」,我們眾生就是「不定種性」,還沒有固定說我是佛、我是阿羅漢、我是辟支佛、我是跑到外道,都還沒有,叫不定種性。那不定種性就可以改變,你把自己固定就永遠都釘住了。所以你看經典就會看到,阿羅漢他們都會哭,我已經都蕉芽敗種,沒辦法再改變,他們都很傷心,所以很多菩薩他們就發心,讓這一些阿羅漢、辟支佛捨小向大,把小乘的捨掉,向著大乘進行,那一定也是一樣從心(從心做),你肯了、你肯把你的成就全部放掉才可以,我們一般有成就了以後都不肯放捨。所以後學說我們不修那個階級的修法,我們修「頓教」,你階級的修法每一層都有一個成就,你現在成就,就高興的都住在裡面,要再進步就很難,要有機緣才能夠捨掉你的成就,又向前進。
所以我們要了解,佛都在講,比丘守戒律守的很好,佛就說危險,你看是不是都不一樣。我戒律守的很好,就很好了,佛說危險,為什麼?大家都要害死他,他太好了。所以你好還不能驕傲:「喔,我修的最好!」好了,你準備命要不見了。那我們也一樣啊,各位前賢,有的研究性理心法了解一點就很驕傲:「你看,我知道的比你們多」,危險!準備天上飛!我們在地上走嫌太慢,我去天上飛比較快。所以後學就講不能驕傲,我們在凡塵落入形相了,都當眾生了,你有驕傲的本錢嘛?假如你都了解可以修證了,這麼多眾生都還沒有修證,你捨得他們嘛?所以都沒有驕傲的本錢,一定要能夠謙虛,要把這個理真正的告訴眾生,「了即業障本來空,未了還須還宿債」。
永嘉大師證道歌講的都很好,「一句了然超百億」,你聽到一句好的,讓你成就的價值,超過百億;縱然萬兩的黃金亦值得,你看夠不夠好,我們現在若聽到這一句很超然,唉!現在去找工作賺錢比較重要,超不超然又看不到,是不是這樣?還是啊~是就慘了!。
【問】:剛才有解釋,後學想到以前一個疑問,六祖壇經裡面有提到:「威音王以前即得,威音王已後,無師自悟,盡是天然外道。」
劉講師答:對!對!就是七佛治世,威音王以前,以那個威音王為界線。以前的你只要領悟到究竟了,你就可回去,不用授記。威音王以後都要經過授記,你沒有授記上天都不承認,你再修的怎麼好,都不承認你是好,不讓你成佛,是這樣。
【問】:後學曾經問過,沒有得道的但是他修得很好的,您說他還是可以回去。
劉講師答:是這樣,因為他在凡塵累積的善,他的佛性有亮,那麼他種子不滅,他的靈不會粉碎,他在凡塵的信仰看他相信哪一位仙佛,他會在那一位仙佛的佛世界裡面依賴,依賴他在凡塵所景仰的佛,他會依賴在祂身邊,然後渡過我們這個我們整個元會的渾沌,再開天闢地以後,他又來凡塵降世,那我們修道都沒有修,也是這樣,就是種子不滅,你的靈不會粉碎,粉碎就糟糕了啦,要非常久才能夠集靈,所以先把靈先照顧。
所以我們活佛老師最近也講,我們現在都是在作這個工作,也知道都沒有很努力修啊,所以遇到很努力修的喔,老師也真的很感動,很努力修的老師說:「你努力修,你的家裡老師全部把你照顧的好好的,叫陳兄不要講喔,你講了,老師就很忙喔!」老師也很可愛。
【問】:剛剛說的…(聽不清楚),你修證之後,就不用再來還債了,…。
劉講師答:所以「了」跟「未了」差別就很大。「了」了以後,「了」就表示你已經到達無極(無到極點),那你無到極點哪有業障,業障要放哪裡,都已經無、無到極點了,你業要放哪裡,沒得放。可是我們要了解,以凡塵的觀念:「有欠人家錢就要還人家錢」,這個是天經地義(就是固定的因果),可是我們一成道成佛,那個沒有關係的眾生我們都予樂(給他快樂),有苦都拔苦,那與自己有瓜葛的眾生,你怎麼會不照顧他呢?以凡塵的觀念來說,都沒有關係的都解救他了,那有關係的怎麼不解救呢?那絕對更加照顧啊!那是真理以外的理,真理裡面(無極裡面)都沒半項(台語),怎麼哪有欠業債,那說要還債,我們還不完,我們的六道輪迴太久,欠的債太多,不要說這麼久千生萬世,光我們這一輩子就好,我們從出生到現在,你看我們吃了多少生靈,你吃人家一命要還一命,你還得完嘛?還不完,你怎麼可能還的完。
所以我們現在天上開一個很好的門讓我們走,我們就按照這個門走。不然你說我要還的清再回去,那你去還、還…,免驚有回去的時候(台語),不要說千生萬世,光一生就好了,我從出生,大人為了小孩子好,去買吻仔魚來給小孩吃,你看一盤吻仔魚有幾尾,一尾一條命,你吃一盤要還多久,所以從理走進去比較快;你若從形相,就沒完沒了,沒法度(台語),你想要成佛,犀牛望月(台語),我的成佛是很簡單,但是你若住相要成佛,犀牛望月是沒辦法的。
【問】:請問這個「清淨心」跟「靈敏的知覺性」…(聽不清)。
劉講師答:因為用的角度不同。靈敏的知覺性是後學發明出來的,清淨心是佛經裡面講的。
【問】:那「萬緣放下找到清淨心」跟「萬緣放下能夠回到靈敏的覺性」是一樣嘛?
劉講師答:一樣!是一樣!只是讓我們能夠容易接受,你聽到要能夠接受,所以後學會考慮,我這樣講出來你會接受嘛,這點比較重要,若後學講講講,你都不接受,就白費後學在講,又講的這麼出力。
【問】:修道是內聖外王,內聖外王…(聽不清),…否則在都照顧你的家裡,就沒人去出國修辦?
劉講師答:所以你還是在相上用心,我們要了解,內聖外王,內聖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,外王,王就是中間一橫就是道,三就是三界,你道貫三界叫做王,你能夠道貫三界了,你哪會只有照顧你家人,一定是全天下你都利益眾生,所以不要在相上用功夫。當然走出來啊,你自己關的你還講,你都不願意出來,你都關在家裡面只有講講講,講說要走出來、要走出來,要走出來要實際啊,實際能夠走,不能用說的。
【問】:後學是想說,劉講師說家裡要照顧好,那這樣乾脆就在照顧家裡。
劉講師答:家人真的那麼脆弱嘛,都要整個都去照顧,他才會活,大概不是這樣吧,你的顧忌太多了。